北京打造“演艺之都”,打开了哪些想象空间 全球新视野

时间:2023-01-18 06:51:02 · 来源:新京报

在北京打造“演艺之都”的进程中,“大戏看北京”、环球影城等相关项目已经并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。

1月15日上午,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开幕。代市长殷勇作政府工作报告。报告提出,要繁荣发展首都文化,着力打造“演艺之都”,推进“大戏看北京”,精心组织创作一批文艺精品,办好惠民文化消费季。

打造“演艺之都”有四大看点


【资料图】

整体看来,北京着力打造“演艺之都”有四大看点。

首先,北京打造“演艺之都”,意味着在发展环境优化和观众基础的培育上致力于成为首善之都。“演艺之都”离不开最优秀的演艺机构、专业服务机构和专门人才的积极参与,这些与有强大吸引力的良好发展环境紧密相关。

“演艺之都”同样离不开大规模高素质观众的常态化深度参与。作为“演艺之都”,观众规模应该是大量稳定的,观众来源必然是多元的。

其次,北京打造“演艺之都”意味着要在演艺类型和运作模式上能够实现常态化的首创首成。作为“演艺之都”,必然在相当种类的演艺类型上有突出的竞争优势。在运作模式上,意味着呼唤首创首成。从上游的创意、策划、投资、场地引入和技术支撑,到演出组织、演员培训、票房推销、宣传活动、纪念品销售等,依然有很多创新空间。

再者,北京打造“演艺之都”意味着演艺产品和服务将形成更多的首演。通过建设“演艺之都”,能够为首演提供更优越的条件和更坚实的市场需求基础,使得头部演艺机构、头部演艺产品更倾向于选择北京开展首次演出和发布。

此外,北京打造“演艺之都”意味着要形成引领演艺领域创新和发展的首要标准。无论是发展环境优化、观众基础培育、新技术引入,还是演艺类型和运作模式创新,都需要有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支撑,比如政策、标准和规范等表现形式。

北京演艺市场十分活跃

近期,北京演出行业全面恢复,各大剧场实现“应开尽开”,呈现出复苏态势。元旦期间,国家大剧院准备了两场新年音乐会和一场舞蹈演出,上座率达到了100%,并且所有的演出票在开票24小时之内就全部售罄。

北京汇集了世界各地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,演出市场十分活跃。近年来,在北京打造“演艺之都”的进程中,“大戏看北京”、环球影城等相关项目已经并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。

“大戏看北京”聚焦现实呼声,用重大历史题材振奋精神,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温暖人心。2022年,北京先后推出了民族歌剧《山海情》、舞蹈诗剧《杨家岭的春天》、电影《长津湖之水门桥》等一系列优秀文艺作品。舞剧《五星出东方》、电视剧《觉醒年代》等10部作品入选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。在文华奖、飞天奖、金鸡奖、金鹰奖、鲁迅文学奖、杂技金菊奖、曲艺牡丹奖等国家级奖项中,北京出品的作品取得了好成绩。

将创新作为演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

北京着力打造“演艺之都”,不仅要凝练好文化内核和表现形式,回答好有关首善、首创、首演和首要的系列问题,还要推动旅游演艺、文化遗产旅游、沉浸式体验等已有融合业态转型升级,培育新型融合业态。

发展北京的旅游演艺,不仅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,创新表现形式,还需要对旅游市场和旅游产业有深度理解和认知,以及文化和旅游各自优势的相互借鉴。在发挥文化优势的同时发挥旅游的优势,更需要发挥文化和旅游的综合优势。

北京建设“演艺之都”,还需要创造更多演艺新空间。还可以积极开发中小型、主题性、特色类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,更多引入“微旅游演艺”,创造旅游演艺矩阵和集群。同时重视技术赋能。当前,5G、人工智能、虚拟和加强现实、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,同样为北京演艺提供了创新的宝贵机会。

北京着力打造“演艺之都”,未来值得期待。

□杨劲松(中国旅游研究院)
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