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日特估”VS“中特估”:只差一个巴菲特的距离?_世界观焦点

时间:2023-05-23 17:56:31 · 来源:股市动态分析周刊

今年以来,“中特估”成为中国股市主线之一,而随着日股进一步刷新了33年高位,“日特估”概念也持续火爆。

日股眼下已经强势突破了被日本国内民众戏称为“铁棺材板”的三万点大关,而在此之前,日本股市常年备受冷落,从1990年开始,日经指数从40000点一路下行,直到2008年在7000点附近触底。


(资料图)

这样的行情爆发对于日本股民来说有多难得呢?要知道,上一次基准日经指数达到眼下的高位水平时,手机还没有发短信的功能,时任的美国总统还是老布什,甚至连苏联都还没有解体。

富达国际日本投资主管鹿岛美由纪表示,“市场总有牛熊变化,但很少见到一个熊市能持续几十年。这是因为过去30年间日本GDP增长相当缓慢,并经历了严重的通缩时期。”

此前萎靡多年的日本股市为何能够突然爆发呢?“日特估”行情与“中特估”行情相比,其中的差别又在哪里?

原因一:股神号召效应

巴菲特在此前透露,将进一步投资日股,使得市场情绪被点燃。

2020年伯克希尔-哈撒韦就宣布收购日本伊藤忠、丸红、三菱、三井物产和住友商事五大商社各超5%的股份,引发市场关注。按披露时的收盘价估算,当时伯克希尔-哈撒韦持有的这五家公司的总价值达到62.5亿美元。

2022年秋,伯克希尔-哈撒韦又宣布将5家商社的持股比例分别提高至6%左右。

巴菲特在今年4月接受采访时透露,日本是美国以外最大的投资目的地,将对三菱商事和三井物产等5家日本商社的持股比例提高至7.4%。

此外,伯克希尔·哈撒韦4月14日敲定了日元公司债的发行条件,将发行5只债券,发行总额达1644亿日元。通过发行日元债对日本商社股进行投资,充分利用了日元低利率环境,同时也减少了外汇波动带来的风险敞口。

作为象征低估值的股价指标,日本股的PBR(股价净值比)之低被认为是巴菲特看好日本股票的原因之一。日本上市企业的五成以上低于1倍,整体估值之低世界罕见。

而日本五大商社二级市场表现也没有让“股神”失望,2年多来跑赢日经225指数。其中,2020年8月以来,丸红商事的股价涨逾两倍,三井物产、三菱商事股价翻了一番以上,伊藤忠商事和住友商事股价涨幅分别在70%和80%左右,远远跑赢同期日经225指数40%的涨幅。

原因二:国际资本争相涌入

当然,日本股市时隔33年的爆发也不可能只靠巴菲特“单打独斗”。

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显示,外国投资者目前已经连续第六周成为了日本股票的净买家。在此期间,外国投资者大举涌入了日股股票和期货市场,净流入逾300亿美元,是过去10年最大规模的资金流入之一。

杰富瑞日本股票策略师Shrikant Kale表示,自2012年“安倍经济学”时代初期以来,他就从未见过外国投资者对日本如此感兴趣。

在欧美银行系统不稳定和信用紧缩风险的笼罩下,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似乎看到了日本股市作为避险地的“稳定性”。日本股票给人的长期低迷印象正在减弱,稳定的日元汇率、以及股神巴菲特对日本五大商社的增持,也令不少海外投资者对投资日本产生了更多的兴趣。

高盛日本公司就表示,近来已受到了越来越多平时不太关注日本市场的海外投资者的咨询。不少海外投资者在看到日本股市的涨幅超过美股后,开始调查其中的原因,他们的建仓买入又进一步促使股市上涨,形成了目前的良性循环。

包括Point72、Citadel、黑石、KKR等在内的对冲基金也已相继造访日本。这些海外资金有意复制巴菲特的策略,通过低成本日元融资押注高股息日元资产。

原因三:“日特估”概念引发关注

有国际投行提出了“日特估”的概念,这主要指以日本五大商社为代表的被低估、但有高分红且正改革治理能力的日本上市公司。

野村国际证券表示,日本五大商社股的PE估值基本在5~8倍区间,仍处于2001年以来的历史较低水平。从估值、股息、现金流等多个维度来看,五大商社都很符合巴菲特一贯的审美。相较于美股的高估值,日本市场就便宜太多了。

大量日本企业估值被低估

来源:CLSA,彭博

从整体估值水平来看,日经225指数的市盈率长期在20倍以下,东证主要市场上近一半的上市公司的PB低于1,东证100指数成份股中约有三分之一的PB低于1,其中包括丰田汽车和三菱日联金融集团。而标普500指数中的这一比例仅有3%。

研究机构Rosenberg Research指出,人们看好日本股市的重要原因是分红以及回购,在截至今年3月的财年中,日本企业宣布的回购规模已飙升至9.7万亿日元(合714亿美元)的历史最高水平。

日本上市公司加大分红、回购力度

来源:Jefferie,Factset

富达国际基金经理DaleNicholls表示,日本企业增加派息和股票回购,使得日本市场提供的总回报较其他发达市场更具吸引力。

DaleNicholls认为,虽然中国的国企和日本上市公司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,但共同点可能在于,投资者都关注“价值的回归”,即一些公司的潜在价值正在被发掘。

高盛预计,假设中国国企能够持续地将其与全球同行的盈利能力差距减少50%或全部消除,并使其PB回归到全球标准,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,高盛估计中国国企的市值有可能从当前价格上升26%~52%。

“日特估”VS“中特估”

差别在哪里?

在境内市场热议中特估的时候,2023年以来在东证交易所的牵头下日本股市也迎来消灭低估值的“日特估”主题。日本企业“三管齐下”:提高盈利能力和大规模股票回购以提高ROE;改善公司治理、降低资本成本。

那么,“中特估”与“日特估”相比,行情的引爆只差一个巴菲特吗?

东吴证券认为,首先从基本面来看,回顾2023年以来中国市场的预期:从1月的乐观,2月的怀疑到3月的降温,4月的期待再到5月的失望,经济和预期都出现大幅的波动。

反观日本,疫情以来经济基本保持稳扎稳打的特点,今年2月之后经济动能开始恢复。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,“稳稳的幸福”可能更加难能可贵。

其次,日本在政策预期(主要是货币政策)上具有一定的优势。2023年以来,市场对日本央行调整甚至取消YCC政策或多或少都抱有一定的幻想,而日本政府的坚持则制造了一种超预期宽松的市场氛围。

相较而言,市场对中国央行保持宽松有基本的共识,但降准降息预期不断延后、中央财经委员会明确“防止脱实向虚”,反而增加了“宽松miss”的风险。

在资金扩张上,日股国内、国外“双轮驱动”。一方面,近年来日本企业增加了股票回购的规模,疫情之后股市的回购+分红的收益率逐步回到历史高位,甚至高于中国;另一方面,日本央行的宽松定力使得融资成本极低,这使得股市加杠杆十分具有吸引力。从外资看,巴菲特的站台确实使得近期流入日本股市的资金有所加速。

外资流入日本股市规模(5周移动均值)

对比而言,中国市场在资金扩张机制上“相形见绌”。

一方面,国内股市加杠杆既面临着高成本的约束,也要承担“防止资金脱实向虚”的监管风险,而在就业和收入压力下“传说中”的居民“超额储蓄”也迟迟没有进入股市;另一方面,在预期下调、中美关系不确定性的压力环境下,即使在美国银行业危机和债务上限风险的加持下,外资流入中国的规模也相对有限。

“日特估”是在当前市场估值框架内的优化,全球市场的接受度相对会更高。相较而言,中特估希望对现存的估值体系有所改革和突破,纳入更多中国特色的因素,目前看仍处于初始阶段,对于国内市场的吸引力尚难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共鸣。

而在中美“脱钩”的风险下,日本等非欧美的发达经济体(G7阵营国家)获得额外的地缘政治溢价,得到外资更多的青睐,本质上也是体现了在当前全球美元体系下,“亲美”能获得金融上的安全溢价。

由此可见,日本股市的“过人表现”,在于更稳定的基本面、对于资本更友好的融资套利环境,以及更加契合当前全球货币体系的主题和宏观叙事。

而对于中国股市而言,这却意味着外资流入多了一道障碍。此前全球资本面临的选择题可能是“欧美or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”的二选一,但是在当前的经济和地缘政治背景下,日本等“亲美”市场可能成为额外的选项,客观上限制了主动性资金流入中国的规模。

从长期战略和金融安全来看,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是必选项。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使得“站队”有了额外的金融溢(折)价,而处于“舞台中心”的中国想要摆脱束缚,更好地融入全球金融市场,推动全球货币体系摆脱美元霸权、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可能是不得不做出的选择。
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