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 | 想养出内心富足的孩子,一定要上这7堂生命教育课

时间:2023-02-16 03:04:18 · 来源:文汇网

李玫瑾教授说:“培养孩子的敬畏心,是拉他一把。”


(资料图片)

对生命没有敬畏之心的人,我们很难期待他珍惜生命。

花样的年华,轻而易举的放弃生命,这都是“生命教育”匮乏所酿下的苦果。

《生命教育7堂课》可以让孩子明白生命、敬畏生命、爱惜生命,从而内心富足、身心安定。

《生命教育7堂课》

林紫 著

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1月出版

第一课 生命是什么:陪伴孩子,允许他诚实地做自己

朱自清说:“人生本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,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。”

没有完美的作品,但每个作品都独一无二,都值得被珍惜。

在《少年说》中有一位男孩说自己在抑郁症发作时曾动手打父母,六亲不认,甚至拍着父亲的脸说:“你赶紧让我寻找一个解脱吧,我真的不想活了!”

抑郁症是痛苦的,也是矛盾的。如他所说,当时很想离开这个世界,离开父母,但又很害怕他们真地弃他而去。

同甘共苦,从来不是爱情、兄弟情专属,它更应是父母子女间的最美写照。

听到孩子的话,台下的爸爸哽咽道:“当时医生告诉我你会好的,我也相信,虽然我并不知道那一天是哪一天?”

父母的陪伴,让他成功走出阴霾,重新勇敢面对生活。

好的父母允许孩子诚实地做自己,既能陪伴孩子的快乐,也能陪伴孩子的痛苦。这样的爱触发了孩子更蓬勃、更旺盛的生命力,让他爱上活着的自己。

第二课 被隐藏的习性: 回归本心,用慈悲去观照孩子

习性,即一个人为人处事的信念。

在我们初为人父母时,对于襁褓中的那个小生命,唯一的愿望就是他平安健康的长大。

只是走着走着,我们都忘了自己的本心,忘了第一眼看到他时的那种由心底生发的慈悲。

在电视剧《加油!妈妈》中,苏青是一名优秀的律师,对孩子的教育也格外严格,学业压力加上缺乏沟通,让大儿子小夫患上抑郁症甚至企图自焚。

幸好苏青及时发现,赶回家救下了孩子。

之后苏青反省道:“我们有没有因为自己是父母,所以太自以为是,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?这件事情有没有是错的?”

纪伯伦说:“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,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。”

是啊,生命需要呼吸,需要空间去释放。常回归本心,用慈悲去观照孩子,孩子才能学会用慈悲去对待自己、他人和世界。

第三课 被忽视的物性:鼓励孩子把脚踩在地上,汲取生命力量

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,一位河南爸爸带儿子跑步,最初的孩子是个小胖墩,满脸不情愿的迈着沉重的步子。坚持一年后,孩子的“物性”变得惊艳,不仅身体变得结实硬朗,整个人也朝气蓬勃,步伐轻盈矫健。爸爸甚至需要骑着电动车才能追上他。

很多父母认为运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,面临大考时,恨不得剥削孩子的所有运动时间。但,李玫瑾教授曾说:“不要让孩子一天到晚呆家里学习,不然他的大脑高度兴奋,小脑得不到刺激。脑神经没有兴奋透,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。”

作为孩子,学习知识固然重要。而户外运动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,还可以提高孩子的掌控感。把脚踩在地上学习,才能源源不断地汲取生命力量,更加从容应对一生中的各种考验。

第四课 被扭曲的心性:接纳孩子的“不乖”,以爱的名义呈现爱

前几天刷到一段视频,辽宁一位胡爸爸辅导4岁的儿子做作业,由于孩子年龄较小,有点跟不上,他就耐着性子一点点教。

孩子终于做对了,爸爸特骄傲特真诚地说:“宝贝老厉害了,一下就懂了。”然后使劲地给孩子鼓掌。

这个时候神经紧绷的孩子终于放松下来,抱着爸爸喜极而泣放声大哭。

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自己学习好。父母的无条件接纳和陪伴将会让他们不再恐惧,生发出积极的力量。

简·尼尔森在《正面管教》一书中说,很多时候孩子所谓的不良行为不过是“与其年龄相称”的行为。只是很可惜,这种适应性行为通常会被家长认为是“不乖”。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因为“不乖”被惩罚,那他的“心我”将会扭曲。

心我,即思想和情感。作家卡森麦卡曾说:“一颗受了伤害的童心会萎缩,一辈子都像桃核一样坚硬,布满深沟。”最好的生命教育是身心都被无条件的接纳,让孩子知道即使犯错,家是那个永远可以疗伤的港湾。爱应在当下,不应在将来。

第五课 被扼杀的慧性:尊重孩子的创造性,做一个有趣的人

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同,要培养一代新人,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差异性、独立性和创造性。”深以为然。但现实中越来越多的父母总是按照标准模板来教育孩子,“慧性”也逐渐被扼杀。

在某综艺节目中,一个小姑娘分享了一道填空题:x心x意,立马有人答:三心二意。她说:“三心二意在这里是错的,因为这是一道单元测试题,这个单元里只出现了一心一意。”

这样的“错解”在生活中并不少见,但幸好总有人明白:尊重孩子的创造性,才能让孩子有趣有盼。比如《以家人之名》中的老爸李海潮,即使女儿成绩全班倒数,在家长会上被点名批评,他依然支持女儿继续学自己喜欢的绘画和木雕。在老爸的支持下,女儿活成了乐观明媚的“小太阳”,并成了一名出色的木雕师。

爱孩子是一种本能,尊重孩子的创造性,让她在自己的赛道里发光发亮是为人父母最好的教养。

第六课 面对至暗时刻:站在未来的视角,对待眼前的孩子

有人曾说,中国最缺乏三种教育:性教育,爱的教育和死亡教育。死亡似乎是中国人的大忌,在孩子谈论死亡时,家长总是用蹩脚的理由搪塞:

“小孩子不懂,别问。”

“爷爷去了很远的地方。”

但生老病死,乃是人生自然规律。不是不谈,死亡就不会来;不是谈了,死亡就会敲门。

哲学家萨尔瓦特说:“认识死亡,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。”

第七课 生命的意义:被爱哺育的孩子,更容易全然接受生命

《你好!李焕英》中那句:“我的女儿,我就要她健康快乐就行。”让人看到了一个无条件爱孩子的母亲。

贾小玲在母亲弥留之际穿越到了20年前,和少女时期的母亲成为了朋友。她认为母亲该拥有王琴那般圆满的人生,嫁给一个优秀的男人,生一个既漂亮又长脸的女儿。

她拼命练习排球,就为了在比赛上让“少女母亲”脱颖而出,好被厂长相中,成为厂长的儿媳;

她费尽心思安排撮合“少女母亲”和沈光林,哪怕代价是自己会从世界上消失。

不过,很可惜,最后“少女母亲”还是和父亲结婚了。

最后贾小玲恍然大悟,原来母亲在弥留之际也穿越了......

生命会消亡,但爱不会。拥有无条件的爱的孩子,才能全然的接受生命本来的样子,好好活下去。

作者:琪思

编辑:袁琭璐

责任编辑:朱自奋

推荐